關于書籍的裝訂形式/旋風裝和經折裝
書籍的裝訂形式/旋風裝和經折裝
經折裝
隨著社會發展和人們對閱讀書籍的需求增多,卷軸裝的許多弊端逐步暴露出來,已經不能適應新的需求,如果看閱卷軸裝書籍的中后部分時也要從頭打開,看完后還要再卷起,十分麻煩。經折裝的出現大大方便了閱讀,也便于取放。
具體做法是:
將一幅長卷沿著文字版面的間隔中間,一反一正的折疊起來形成長方形的一疊,在首末兩頁上分別粘貼硬紙板或木板。它的裝幀形式與卷軸裝己經有很大的區別,形狀和今天的書籍非常相似。在書畫、碑帖等裝裱方面直沿用到今天。
旋風裝
是中國古代圖書的一種裝訂形式,旋風裝亦稱“旋風葉”、“龍鱗裝”。
唐代中葉已有此種形式。其形式是:長紙作底,首葉全裱穿于卷首,自次葉起鱗次向左裱貼于底卷上。其特點是便于翻閱,利于保護書葉。也許是經折裝的書很容易散開,或是僧侶們誦經時還有不便之處,在經折裝的基礎上,人們又不對它加以改進。
古人將一大張紙對折,一半粘在第一頁另一半從書的右側包到背面,與最后一頁相接連,使之成為前后相連的一個整體如同套筒;閱讀時從第一頁到最后一頁,再到第一頁,如此可以循環往復,連續不斷地誦唱經文;遇風吹時,書頁隨風翻飛猶如旋風,因此被形象地稱為旋風裝。因為缺乏足夠的資料,關于旋風裝的形制,現在學術界還沒有統一的看法種意見認為,旋風裝是將經折裝的書再用一張紙一半把書的第一葉粘起來,另半把書的最后一葉粘起來,整張紙把書的第一葉和最后一葉連同書背一起包起來。另一種意見認為,旋風裝是抄書時,先一葉一葉的抄寫,然后再依次序像魚鱗一樣一葉一葉地粘在一張卷軸式的底紙上,收卷時,書葉鱗次朝一個方向旋轉宛如旋風,所以又稱為旋風卷子。